在全球最惬意的躺平国家,陪娃留学7年,全球却不敢“躺平”2024-10-26 07:03:00 来源: 《外滩教育》上海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看点前段时间,最惬一位父亲分享了自己因工作变动,陪娃无奈放弃孩子清华附中的留学offer来到瑞士的故事。那么,不敢在瑞士这个著名的躺平“松弛教育”国度,到底卷不卷?低龄留学需要注意什么?关于升学择校、全球学业挑战、最惬以及文化适应,陪娃语言、留学心理和学业上的不敢挑战,都是躺平留学家庭必须要过的关卡。 文丨Ethan 编丨Charlotte 前段时间,全球外滩教育发布了一篇关于瑞士求学的最惬文章,引起了不少家长对瑞士教育的关注。 文章作者,是一位因工作派遣前往瑞士的父亲,他分享了自己在7年前,带着小学刚毕业的儿子,在瑞士公立学校求学、以及申请大学的经历。 为了让读者更了解瑞士低龄留学的情况,尤其是关于升学择校、学业挑战、以及文化适应等问题,下文中,我们邀请这位爸爸,为我们分享了带儿子求学瑞士背后的酸甜苦辣,以及教育这条路上的得与失。 以下是这位爸爸的分享。
孩子和妈妈在瑞士的马特宏峰
从瑞士择校说起 还记得7年前,儿子不得已放弃了清华附中的录取,跟随我们来到瑞士,前路一片未知。 那年日内瓦的秋天色彩斑斓,一场秋雨后,金黄的银杏树叶慢慢飘落,气温比北京略低一些。站在MON BLANC桥上远眺大喷泉,湖水的颜色清亮极了,几只白天鹅悠闲飘过。
初到瑞士拍摄的日内瓦 来不及贪恋美景,摆在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为儿子选择初中。 究竟是选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我们做了这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入读年龄。 和国内一般以9月1日作为就学年龄界限不同的是,瑞士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都以7月31日为限。 有位同事的儿子生日恰好是8月初,在国内已经初中毕业了。来瑞士后,入学年龄反而没有达标,不得不按学校要求再读了初三。 我的儿子因为是10月生日,正好赶上在瑞士读初中。现在想想,不由得暗自庆幸。 2. 语言。 瑞士的官方语言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 日内瓦位于法语区,所以公立学校的授课语言是法语; 而私立学校以英语教学为主,法语是第二语言(经了解,虽然私校也开设有法语班,但感觉性价比不高)。 3. 升学出口。 瑞士规定,只要取得当地公立高中的毕业证书,就有资格申请瑞士最好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洛桑联邦理工大学。 (虽然申请成功率很高,但想要拿到公立高中毕业证却很难,这点后面会介绍。) 而私立高中毕业虽然也可申请这两所瑞士的高等学府,但录取概率却小得多,况且私校一直是英语教学为主,最好的出口当然是英美高校。 4. 费用。 瑞士的公立学校学费几乎全免(交通和午餐自理)。而私立中学的学费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些昂贵。 以日内瓦私校郎西国际学校初中部为例,仅学费每年就需要2.8万瑞郎(折合约23万元人民币),加上入学时的赞助费注册费,以及课本、兴趣班、夏令营、交通用餐等费用(不含住宿),算下来初中阶段每年需要30万元人民币。 这还只是相对一般的国际学校收费价格,如果是顶尖私校如王菲女儿就读的博索雷学院(Beau Soleil),则一年花费近百万元。 我们又大致了解瑞士两所高校的优势,结合家庭收入的承受能力后,最终选择了公立学校。对于学习何种语言,儿子并没有特别的偏好,回答是“都行”。 因此,我们选择了一所法语区的公立学校。
瑞士公立教育体系 其实也是“精英教育” 后来的事实再次证明,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话是多么的正确。 瑞士的公立学校的确便宜,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能申请大学,看上去简直可以“躺赢”,其实不然。 瑞士的公立高中和公立大学(尤其是我们眼中的瑞士名牌大学),兼具了公平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特征。 公平性的一面体现在,瑞士公立学校没有快慢班,没有分数排名,甚至学校不鼓励学生间相互打探成绩,似乎完全看不出优等生和差生之间的区别。 而且,所有符合条件通过考试的学生都可以就读高中,只要取得当地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大学,包括瑞士的名牌大学。 公立教育的性价比也很高。与国际学校的收费相比,瑞士的公立高中接近于免费,公立大学的收费也相当低廉。 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瑞士公立高中的淘汰率高的惊人,这是其“残酷”的一面。 就拿儿子曾就读的艾米莉高中来说,高一学期结束,淘汰率就接近一半;哪怕进了大学,也依然可能被淘汰。比如儿子现在就读的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大一本科,平均淘汰率甚至超过一半,个别热门专业的淘汰率还要更高。 因此,无论是瑞士的公立高中,还是大学,每学期的在读人数像极了金字塔的形状。那些在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有的转入职业教育赛道,有的则转入成绩要求低一点的高中或大学。 的确,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成熟完善,在当地家庭中的认可度也很高。 但我们作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家庭,未来也不准备一直留在瑞士,因此特别希望孩子能在这里接受完整的高中和大学教育,能拥有更多的可能。 因此,瑞士家长可以不卷,但是我们和孩子必须要适应这套游戏规则,没有退路。
瑞士少女峰的高山植被
语言关 是最大的挑战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接下来儿子在求学路上所面对和经历的,依然比我们预想的要难。 最大的挑战,自然是语言关。 平心而论,瑞士教育部门还是充分考虑到外国学生初到时的语言障碍。公立学校专门开设了“欢迎班”,顾名思义,目的是帮助外国学生适应语言环境并过渡到正常教学的一种班级,课程设置以法语学习为主,兼顾其他课程。 对外国学生也有一定的“新手保护”措施,比如就读欢迎班期间,法语课考试成绩暂不计入总成绩;考试允许带字典等等。 但如果孩子一直把“欢迎班”当作舒适区不肯离开,那结果就是,几年后分流进入职业高中或技校,进入另一个赛道。 开学几天后,我问儿子感觉咋样,是否听得懂老师讲课。他说,很吃力,尽量试着用英语和老师同学交流。 我看了一下儿子摊在书桌上的课本,那是放在活页讲义夹里的一叠资料。如果用我的眼光看,简直没有章法。后来发现,一直到高中,儿子学习各门课程基本都是这种讲义夹,几乎没有国内那种装订成册的课本。 儿子是开学两个月后插班,加上发音、单词和语法统统零基础,我们开始焦虑了。 万幸的是,我得知一位同事的夫人,竟然是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法语老师。这无异于无边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路人,遇到送来的一束光。 于是每隔三四天,我就送儿子去补课,同事夫人非常耐心,从纠正发音开始,还推荐了国内的法语教材。虽然这样的补课没有持续太久,但是为儿子学习语言打基础开了一个好头。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多,主要是每天晚上用国内捎来的法语课本,帮儿子默写单词和短语。现在回想起一家人在一起,借助翻译软件,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翻译数学题目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有时翻译软件词不达意,我们就厚着脸皮去找法语专业的同事求助。
儿子学做宫保鸡丁 (做饭是普娃留学必备技能之一) 进入初二以后,儿子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能力依然有些薄弱,还有就是,在理科方面缺少系统的知识结构。 抓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先解决上课听不懂的问题。因此,初二暑假,我们开始进行法语和德语的小班补课。 等语言基础夯实后,初三上学期,开始引入数学一对一授课,强化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到了初三暑假,又开始引入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一对一授课。 就这样,孩子到了初升高的阶段。瑞士没有中考这一说,只需要申请即可。申请时可以在网上提出自己的简短诉求,然后由日内瓦州教育局统一分派学校。想到英语对于日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就把英语作为了期望选修课程。 于是,儿子被分到了艾米莉高中的“语言加强班”。除了正常的文理科课程外,还同时开设了法语、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四门课程,再加上不间断的中文学习,儿子几乎要同时学习五门语言。 高一刚开始,我们担心儿子的听课问题,还专门给他配了录音笔。 没想到,在同时学习五门语言的重压之下,儿子却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高一毕业考试,他以全优的成绩顺利通关…… 后来我们了解到,虽然要同时学习这么多语言,但却是有方法和策略的。 比如,德语和意大利语属于三外和四外,相较法语和英语,学习要求较低。 法语考试一般是4个小时,写一篇文章,主题思想和语法是否正确,句子是否流畅等等都会作为评分标准;而德语要求就要简单得多,儿子在一次德语考试中,写出了类似“公交车是车”的句子居然也得分了,只要句式、语法、单词都正确即可。 至于意大利语,儿子的学习诀窍就是疯狂背单词。 他可以在一个周末把密密麻麻写满几页的单词记住。吃饭的时候背,和我们散步的时候背。他说,意大利语考试只要单词记住了就能得高分。 中文作为母语,学习时要尽量创造环境。初中阶段我们找中文老师给他上课;到了高中,时间紧张了,就采取自学方式。 儿子自己通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懂的词语、句子,自己上网查。学完一篇文章,我们就扮演学生听他讲解课文,还适时提问让儿子解答。 再后来,儿子对历史和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无论是人物传记、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还是战争史,他抽空就去网上翻阅,聊天的时候信手拈来,让我这个文科生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瑞士小镇wilderswil的火车站台
隐蔽的心理问题, 每个低龄留学生都要面对 来瑞士求学,儿子必须直面的第一个心理关,就是孤独感。 瑞士公立学校生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学生来自五大洲,真正的五湖四海,甚至比国际学校还要“国际”,很多学生手里有三四本护照(瑞士是承认多国籍的国家)。 儿子上初一时,所在的班里乃至整个学校,除他以外,没有一个中国学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开学几个月,因为不适应,表现出性格内向、不合群,学校的心理医生还好心建议我们陪着儿子一起接受心理测试…… 这种情况大约过了一年,才慢慢好转。 到后来,儿子可以眉飞色舞地和我们讲学校生活,为便于我们理解他的故事,他还据人物特征给朋友们起了各种绰号,诸如“金毛狮王”、“玻利维亚小女孩”、“非洲酋长哥们儿”、“不吃猪肉哥们儿” 、“米哈伊尔小坏蛋”等等,一个个人物鲜明,画面感很强,有趣极了。 身边缺少中国同学,虽然初期对于儿子适应环境是个障碍,却也促使他更快地融入当地语言环境,了解世界多元文化。 孩子的韧性,有时确实比父母想象的要更加坚强。 当然,儿子能通过孤独这一关,既离不开家人的耐心陪伴与倾听,也得益于瑞士相对平和的社会氛围,比如,孩子的学校非常重视歧视或霸凌行为,严重的会被开除。
儿子和同学们参观欧洲原子能中心 心理关第二个难题,是自信。 我清楚记得刚到瑞士的那段时间,儿子不愿意参加我们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 瑞士的大小长假如复活节、圣诞节假期不少,甚至还有一周的滑雪假。每到假期,让我头疼的事儿,就是如何软硬兼施逼着他去找小伙伴们玩。 但是效果不明显,儿子不愿意出门。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学习成绩原地打转,让儿子从内心里抵触对外交往。 好在,后来随着他度过语言关,学习成绩逐步上升,身边的小伙伴也逐渐多了起来。到后来,和朋友们约着一起出去爬山、打球、聚餐,不再需要我们操心了。
儿子和当地同学们在法国游学 为了鼓励儿子振作起来,我让他写下 “我要做学霸”几个字,贴在书桌正上方,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让成绩优秀成为一种惯性”。回想自己当年读书时,因为成绩回落太猛,也曾奋然在课桌角落里刻下“还我至尊”四个字以自我激励(灵感来自当年周润发电影《赌神》)。 这一招对儿子是否有效,我不知道,但是他后来的确是做到了,“让成绩优秀成为一种惯性”。 心理关第三个难题,是文化融入的问题。 今年6月,儿子高中毕业前有一场游学活动。他和我们视频聊天,起初还很带劲儿地和我们讲这次活动中钻溶洞、玩速降、开趴体,那些紧张学习之余难得的放松时刻。但聊到后来,儿子突然情绪有些不高。 “咋了儿子”? “我也不知道,就是觉得和大家在一块儿,虽然玩的挺开心,但有时感觉融不进去。聊的深了,很多想法看法不太一样,有时候和他们聊天,我是在假装很嗨……”
瑞士山区特有的单轨观光火车 没想到,在瑞士待了6年的儿子,早已和瑞士小伙伴“打成一片”,口语交流也完全无障碍的儿子,依然存在文化融入的问题。 细想起来,儿子小学毕业就来了瑞士,但是他最感兴趣的,还是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他也很喜欢钢铁硬核的东西,喜欢军旅的个性化符号,这在瑞士同龄小伙伴中很少见。 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引导儿子“客观”看待身边的多元化文化环境,包括同性恋、吸毒,以及不尽相同的历史和民族观。这些东西,会经常出现在老师讲课、同学聊天和他身边的环境中,无法逃避。 对于孩子来说,是完全保持自己的个性,还是放弃个性迎合环境?两者恐怕都不合适。 对待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外圆内方”。我告诉儿子,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不需要接受国外的一切,和平共处就好。 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把它们交给时间。
瑞士冬天的达沃斯小镇 在写这篇稿子时,我看到了一则 “23岁中国学生持刀袭击3名瑞士儿童”的新闻,内心为之一震。联想到近年来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体中所占比例愈来愈高,而这种极端事件的发生,极有可能是长期的心理压力无法疏导,导致心理崩溃转换为过激行为。 因此,留学生家庭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陪伴,千万不要等到那根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才后悔莫及。 一直以来,我和妻子都坚持多和孩子聊天,扮演好“倾听者”角色,多理解、少评判。因此,哪怕到了青春期,儿子也很愿意和我们打开话匣子。 后来,我们因为工作离开了瑞士,留儿子独自一个人在高中求学。分开的这两年里,我们保持每周至少一次视频通话,时长1个小时起步,主要是讲述一周来学习生活中的经历,换一种方式陪伴。
有朋友曾问我,在瑞士这样“松弛”的教育环境中,到底卷不卷?需不需要鸡娃? 我的回答是,其实哪怕在瑞士,这个号称全球生活最惬意的国度,卷和不卷,也是因人而异的。 如果像我们这样希望能接受大学教育的留学生家庭来说,需要克服的挑战,并不比国内少。瑞士公立高中和大学残酷的淘汰机制,对于我们来说,注定要卷。 可是,对于当地比较认可职业教育的瑞士家庭来说,的确有不卷的资本。走职业教育,留在瑞士工作,依然可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因此,如果想要逃离内卷压力来瑞士,语言、心理和学业上的挑战,都是必须要过的关卡。 不过,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我觉得比“卷”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一种优秀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会帮助孩子在暂时落后的环境里,也不放弃努力。
学校组织在法国Ardèche攀岩 前不久,儿子如愿前往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求学,奔赴他喜爱的生命科学专业。 大学的学业十分紧张,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开启了求生闯关模式,并调侃道“老爸老妈,开学第一个月,我成功存活下来了四周!” 是啊,前路漫漫。现在的我,唯有向儿子道一声“恭喜,加油!”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