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想在家养蚂蚁的孩子,家长能怎么办?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9年,遇到养蚂蚁小学三年级的遇到养蚂蚁黄一壹偶然刷到几条养蚂蚁短视频,便对蚂蚁产生了巨大的遇到养蚂蚁好奇。
一开始,遇到养蚂蚁只是遇到养蚂蚁买回来养着玩儿。没想到,遇到养蚂蚁养着养着便一发不可收拾了。遇到养蚂蚁他读各种专业书籍,遇到养蚂蚁加入全国“蚁群”,遇到养蚂蚁更是遇到养蚂蚁拉着爸爸妈妈陪它四处野采,把不同地域、遇到养蚂蚁不同种类的遇到养蚂蚁的蚂蚁带回家。
家中蚂蚁最多的遇到养蚂蚁时候有七八十窝,一壹挨个喂它们吃东西就需要整整一下午。遇到养蚂蚁
一壹将蚂蚁从山野间采回家,又从家把它们带到了美术馆展厅。在今年iSTART儿童艺术节中,他以小策展人的身份打造了展项《蚂蚁乐园2.0》。
今年iSTART儿童艺术节中,一壹的《蚂蚁乐园》
把兴趣变成热爱,以热爱激发内驱力,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遇到的幸运。毕竟,有多少家长接受孩子把蚂蚁养在家里,并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一件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一壹父亲黄淋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儿子养蚂蚁这一“小众”爱好,他从未反对过,甚至成为了孩子最有力的后盾,买资料、买器具、找老师、四处野采,他提供一切支持。
或许不是每个孩子都对蚂蚁感兴趣,但他们一定都有自己好奇的领域,哪怕听起来有些“不合常理”。那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在热爱的事情中迸发出无限能量?让我们从一只小小的蚂蚁说起。
一壹三年级时开始正儿八经地养蚂蚁,他把所有的蚂蚁都放在自己的卧室,有时候还会把蚂蚁放到床上观察、喂食。
就像带小孩儿一样,每天和蚂蚁形影不离。
黄淋从小在农村长大,也常常和小伙伴们看蚂蚁搬家,给蚂蚁喂食,对蚂蚁并不陌生。儿子想养蚂蚁,他也觉得挺有意思,但唯一担心的就是一窝一窝的蚂蚁会不会一不留神跑出来了,在家里乱跑把家具咬坏。
黄淋担心归担心,并没有因为假设性事件阻止儿子养蚂蚁。
蚂蚁在家住上了一段时间后,他才放心下来。一是蚂蚁跑出来是小概率事件,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是可以将蚂蚁固定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
黄一壹在自家小院里观察蚂蚁捕食
那段时间,黄淋在家中常常看到的景象便是,儿子跪在地砖上,把身子趴得很低很低去观察蚂蚁如何捕捉蚯蚓,如何拖拉一条蚯蚓。有时候,一趴就是近一个小时。
虔诚,这是黄淋对儿子观察蚂蚁时的形容:“他拿着试管观察蚂蚁时,眼神中有股劲儿。”
在养蚂蚁这件事情上,黄淋是十足的“小白”,教不了儿子什么专业上的东西。
他便买了许多关于蚂蚁相关的专业书籍回家,“但我没有要求他一定要看,因为那些书说实话专业性强,有难度”,黄淋说到:“有需要就看,不看也没关系。”
没想到,一壹对这些书籍非常感兴趣。即便是有些晦涩的专业书籍,他都看了超过十遍。
黄一壹制作手工蚂蚁巢穴
当儿子有兴趣爱好,黄淋选择尽量给他建立一个高的起点。
高的起点是指,将他引进学习的场域,给他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
比如看书,在学术层面对他有一个指导作用,孩子就不是盲目地瞎玩。黄淋建议家长可以尝试提供这些“营养”,如果孩子愿意进一步学习,那他的探索就有可能更深入一些。
西双版纳野采
除了看书,蚂蚁专业网站、蚂蚁社群也是一壹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专业的蚂蚁网站上,有全国大部分的蚂蚁类群图鉴,也有关于蚂蚁身体结构的介绍,还能进行中国蚂蚁地区分布检索。
一壹很快通过网站加入了聚集了蚂蚁爱好者的“蚂蚁社群”,大家在这里分享关于养蚂蚁的经验与心得,也有蚂蚁爱好者邀请一壹和他们一起野采。
一开始,一壹一直打字和大家交流。黄淋问儿子:“怎么不和大家语音,那不是更方便吗?”原来,一壹担心自己一张口,被别人发现自己是“小屁孩儿”就不爱搭理了。
在自家蚂蚁工作室
在黄淋看来,和来自全国不同地方、不同领域的蚂蚁爱好者交流,对儿子来说是一种滋养。
他在逐渐适应学校、家庭之外的社会,并且有机会在一个专业的小系统里得到成长。养蚂蚁这件事情几乎由一壹全权主导,除了需要买单的时候,黄淋概不介入。
“说老实话,我和很多家长一样,在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件事情上,我们能教的东西很少很少。如果不知道怎们办,那就先给他空间。让他的兴趣爱好有发展的空间,家长再借此引导孩子去一个知识小系统中学习。孩子自学的强度往往是很惊人的。”黄淋说。
一壹回忆起自己养蚂蚁的经历,有两个片段印象尤其深刻。
一是和爸爸去野采蚂蚁,黄淋拿着工具挖了一个五六十厘米的大坑后累得不行,父子俩一块坐在车上休息。
另一个片段则是,和妈妈去黄桷坪徒步的过程中,自己提到某个地方有很多蚂蚁,妈妈便带着自己走了一个多小时去那儿,结果,什么蚂蚁也没找到。
对于黄淋夫妇来说,养蚂蚁这件事或许颇具专业性,但陪孩子却是他们拿手的。
只要是儿子提出想野采,黄淋都会抽时间陪他一块儿,因为户外时光和陪孩子都是重要的事情。
四面山野采
野采可不是什么轻松事,它的过程是辛苦的。
野采地多是山间,先得徒步一段距离,再寻找蚂蚁有可能的“藏身之处”。
有些蚂蚁藏得很隐蔽,常常挖了一个多小时都找不到蚁巢的踪迹;有些蚂蚁特别漂亮,但没找到蚁巢的情况下把它们带回家,它们大概率也活不久。
辛苦,但也有趣。
父子俩偶尔挖出一些新奇的蚂蚁,便会立刻拍照发群里请教“大佬们”,这是什么品种,它有哪些特点。
他们也曾在挖蚂蚁时,发现了不少的马蜂。那是黄淋第一次知道,在冬天,马蜂是生活在地下的。
照母山公园野采
这些年,黄淋陪着儿子去过四面山、照母山、彩云湖、绵阳、达州、西双版纳等不同的地方野采。这些对于一壹,对于黄淋来说都是新奇的生命体验,也是独属于父子俩的亲子时光。
一壹的蚂蚁现在养在地下室,他每天晚上都要去照顾蚂蚁们。
到了饭点儿,或是睡觉的时候,妈妈也不会催促,只是安静地等儿子忙完。黄淋就在边上陪着他,儿子有需要帮忙他就上,不需要帮忙他就在一旁观察。
黄一壹家中的蚂蚁工作室
“陪伴于我而言不是任务,我很享受其中。”他希望儿子明白,自己一直在这里,并为他提供支持。
如今的一壹是一名中学生,相较于小学阶段课业更繁重,时间更紧张。
有时候晚上吃了饭,喂完蚂蚁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但一看,作业还没做。
《蚂蚁乐园1.0》作品现场,第六届iSTART儿童艺术节
黄淋起初也觉得在孩子的学业和兴趣二者间平衡不是件容易的事:“完成作业是学生的任务,也是学校的要求,但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很痴迷、很专注的状态才能好玩,才能深入。许多科学家在自己的事业上不就是废寝忘食的吗?”
权衡之后,黄淋的办法是:体谅孩子,自我调节。
家长都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自然明白孩子在兴头上被打断一定不乐意。
作为父亲,他希望借着爱好与学业这两件事,训练儿子全局把控的能力,学着怎么更高效率地完成一件事,学着如何调动内驱力,学着如何灵活的安排时间。
《蚂蚁乐园1.0》作品现场,第六届iSTART儿童艺术节
黄淋自认为是一名好心态的家长,不会老想着把孩子拽到学习上,也不会担心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东西影响儿子学习。
因为,那样会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培养。
“他如果将来真的从事这方面研究,我相信现在的积累对他来说一定是一种滋养,当然,做不出什么成绩也没关系,他因为这件事情获得过开心快乐的体验就好。”黄淋说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