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唯谨网奉命唯谨网

原来,能把一个普娃养成功的父母,都做到了这4个字……

原来,原能养成能把一个普娃养成功的普娃父母,都做到了这4个字……2024-09-05 11:33:07 来源: 新东方家庭教育 北京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前几天,父母同事李姐说起儿子的原能养成事,令我很受启发。普娃

李姐和我一样,父母都是原能养成公司的普通职员,对儿子的普娃培养,也称不上精英教育。父母

她孩子从幼儿园、原能养成小学,普娃到初中、父母高中,原能养成乃至大学,普娃都是父母山东本地的普通院校。

毕业后,她儿子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面对就业难题。

但这孩子却一点不焦虑,反而很有想法和原则。

他不允许自己啃老,就不断地投简历、找工作。

终于,在一家小型科技公司找到了心仪的岗位。

听李姐说,孩子还自学编程和视频剪辑,喜欢在网上分享生活。

如今,孩子收入稳定、兴趣广泛,让父母省了不少心。

其实,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能养出一个身心健康,自力更生的孩子,就算成功。

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孩子没有所谓的学霸体质,也没有多少稀缺的教育资源。

比起出类拔萃,天赋异禀,更现实的情况是,孩子和我们一样平凡。

我们与其盲目地跟着潮流内卷,倒不如允许孩子慢慢来。

在教育上,家长们不妨实践这4个字——长期主义。



成绩可以速成,但生活需要长期主义

教育作家陈瑜在访谈时,接待过这样一个女孩。

女孩名叫小黎。

一见面,女孩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她说自己经常做噩梦,梦见学习不好的孩子被扔到一个尸体堆里……

说着说着,小黎就情绪失控了,谈话也被迫中断。

其实,早在一周前,小黎就因在学校过激的举动,被强制休学。

那天,上完早自习后,小黎忽然跑到窗台那,试图跳下去。

幸好老师及时发现,将她救下,才避免了一场惨剧。

陈瑜很诧异,小黎家境不错,成绩上游,怎么如此狂躁。

后来,经过家庭走访,陈瑜才明白,这一切都事出有因。

小黎今年读八年级,从小学起,就同时参加十几个补习班。

“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学习学习!”

陈瑜问她:“为什么不让自己放松一下?”

小黎说,“从记事起,妈妈就反复说,咱这样的家庭,你学不好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这辈子就完了。”

所以,一说到学习,父母和孩子,就什么事都赶着做。

结果呢,太快太猛地起跑,让孩子折在了半路上。

慢养教育理念创始人黑幼龙曾指出,中国家长的90%养育难题,大多是因为太急了。

急着让孩子改掉缺点、提高成绩、受人欢迎、出人头地……都在进行着没必要的提前焦虑。

而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高焦虑的父母,往往存在过度教养的行为。

他们会用一种近乎窒息的手段,将自己和孩子卷入一种马不停蹄的生活中。

可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花期,有的会早早绽放,有的需要漫长的等待。

我们要做的,不是揠苗助长,而是细心呵护,陪他慢慢长大。





好的教育,是家长与孩子间的一场接力赛

作为俩个娃的妈妈,我不止一次反思过。

我太患得患失了,总觉得付出就得有回报,尤其在孩子身上。

我都给你报班了,你成绩怎么没提高?我都盯你写作业了,你怎么还拖延?

其实,这一切,都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做大人的,急于求成、心浮气躁。

如今,我慢慢意识到:万事皆需要耐心。

就连太阳光到地球都需要8分20秒,所以我们急什么。

给自己一些时间,也给孩子一些耐心。

好的教育,不是你追我赶,而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一场接力赛。

①求知接力,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责任也不是把孩子送进大学就完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有位老领导,他女儿小时候学习很差。

刚上学那会,课程跟不上,作业写不完,成绩总是落后。

老师三番五次打电话,建议他带孩子去医院查查。

结果,还真查出孩子有中枢协调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写障碍。

这下,孩子妈妈急坏了,立马带孩子做各种训练。

可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情况反而更糟糕。

后来,这位老领导,也就是孩子爸爸想通了。

他渐渐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女儿或许就是那朵“晚开的花”。

他给女儿转学去了一家私立的国际学校,接受较为轻松的素质教育。

另外,他一有空就带着孩子阅读,一起讨论,一起思考。

等孩子到了初高中,他明显感觉孩子在学习上有自主性了。

现在,小姑娘已参加工作,但求知的习惯却一直保持着。

读书、考证、上网课、学管理,样样都很出色。

一期公开课上,张雪峰就很感慨地说:

一个人将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不在于一次次考试,而在于他有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就像他自己,当年高考才400多分,但因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前阵子,有个科学研究,登上了热搜。

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家彼得琼斯指出:人的大脑在18岁还发育不全,要发育成熟至少要30岁以后。

学习没有起跑线,大脑终身具有可塑性。

人生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走得快没什么用。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他们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②生活接力,让探索成为一辈子的事。

B站博主@团子,是名技校生。

一期视频上,他回忆起过去十几年的求学路。

他说在学习上,自己有很多难以改变的习惯。

比如写字,一个笔画不完美就要重写;比如做题,必须举一反三,完全搞明白才行。

这样虽然学得踏实,但导致他跟不上老师进度,考试无法按时交卷,成绩总也上不去。

父母了解这个情况后,并没有强迫团子改变,而是带着他在应试教育之外进行各种探索。

音乐、画画,他学过,但谈不上爱好;练跑步、跳远,走体育生的路,他也半途而废。

一次偶然的机会,团子接触了游戏编程,忽然萌生了强烈的兴趣。

为了将来从事游戏产业,团子在读技校后自学了计算机专业。

他创办了自己的视频账号,继续研究网络游戏背后的机制和编程。

如今的他,有五万多粉丝,视频号也有了收益,完全能养活自己。

很喜欢作家梁文道的一句话: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这些看似无用,却全是一个人对他生命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关于教育内卷,我个人觉得,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的单一。

大家眼里只有一条路,就是去走应试教育的独木桥,而不是去开辟更多的路,让孩子走走看,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

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激活孩子向前奔跑的动能。

只有找到孩子的内在牵引力,才能保证他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③爱的接力,让孩子继承幸福的能力。

《妈妈和我,我和妈妈》中,作者玛雅·安吉的故事,催人泪下。

玛雅,在成年前,遭遇了一个孩子能遇到的所有不幸。

家境贫困,父母离异、被老师冷落,遭同学霸凌……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却最终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她是全美知名的剧作家,荣获三次普利策奖,还出版过好几本畅销书。

而帮她逆天改命的,不是别人,正是和她相依为命的母亲。

玛雅说,是妈妈从未间断地爱与关怀,拯救了她。

不管在外面遭受怎样的委屈和打击,一回家总会被妈妈抱在怀里安慰;

不管生活多么捉襟见肘,妈妈也总会想尽办法制造小惊喜。

不得不承认,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才会有幸福的一生。

父母的爱,只有像河流那般奔腾不息,才能给孩子持久的生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我要吝啬自己的爱,也不要给这份爱加个期限。

要知道,一个被父母深爱的人,才会不惧风吹雨打。





眼下的时代,焦灼正体现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

但越是这样,我们做父母越要保持清醒。

毕竟,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

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

花一朵朵开,一瓣瓣落下。

稻谷一点点抽芽,一点点结穗。

而一个孩子要长大,也是很慢的。

所以,教育需要“慢”的智慧。

而我们,更要有“等”的耐心。

赞(9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奉命唯谨网» 原来,能把一个普娃养成功的父母,都做到了这4个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