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上瘾的宠孩子,都是学习“宠”出来的2024-08-02 09:32:44 来源: 男孩派安徽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好的父母,不焦虑、上瘾不功利、孩都出不施压。宠 孩子爱学习与否,学习取决于你能多大程度上让他有好的上瘾学习感受。 作者 | Seven 前几天,孩都出看到奇葩说知名辩手@席瑞的宠一段视频。 他说自己曾经以为,学习海淀区的上瘾孩子都是被逼着学的,他们的孩都出学习应该是非常不愉快,每天垂头丧气的宠。 直到前不久,他录了一个小节目,上瘾里面有不少来自海淀的孩子。 他和其中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聊天,孩子告诉他,自己提前一天就把他节目中他要讲到的一本书看了。 席瑞问孩子,是不是因为学业压力不大,才有时间阅读? 孩子则摇摇头:“我今天晚上还要去学架子鼓,明天要学舞蹈,周末还要去学一个乒乓球……” 席瑞震惊不已:“这么多的事情,你忙得过来吗?这里面有多少是你爸妈让你学的?” 孩子却说:“忙得过来啊,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要报的。” 从孩子的言谈中能看出来,他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的。 而孩子妈妈呢,也并没有要求孩子在节目上怎样怎样,而是默默躲在舞台的角落里,拿出手机记录下了很多画面。 评论区中有读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自己前一阵带孩子参加钢琴比赛,发现很多孩子脸上都写满了凝重和焦虑,仿佛下一秒要奔赴战场。 只有一个小男孩,满脸激动和期待,比赛时他的父母就站在一旁给他拍照,之后还特意发了朋友圈帮孩子分享喜悦。 可以看出来,这对父母从未逼迫孩子学钢琴,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乐趣。 看过不少父母抱怨,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可谓尽心尽力。 可是哪怕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依旧教不出自律上进的孩子。 却不知,那些内驱力十足,学习上瘾的孩子,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孩子缺乏动力 往往是被父母剥夺了自主感 儿童教育家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男孩刚上一年级时,妈妈就每天盯着他写作业。 男孩觉得烦躁,做作业时,总是东摸摸西搞搞,妈妈不催他就不动。 时间久了,他就直接无视妈妈的催促,直接跑到一边玩自己的,本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总是一拖再拖。 最后结果就是,母子俩为作业斗争一晚上,孩子依旧只字未写。 尹建莉老师说:“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如果父母经常逼迫、催促孩子,用外动力推动孩子,只会让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剥夺孩子的自主感。 育儿博主@钱儿爸分享过身边的故事: 他在日本认识两个滑冰小男孩,水平都很厉害,一个在日本同年龄段前三的水平,另外一个刚滑进美国国家集训队。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孩子的爸妈一开始全力培养的都是他们的姐姐。 他们拼尽全力培养两个女儿滑冰,为此花了不少时间和资源,弟弟们只是陪着姐姐一起在场边玩。 结果,姐姐们越滑越吃力,先后退出了,反而是一直打酱油的弟弟们却主动提出要好好练滑冰。 本来父母也没太当回事,以为弟弟只是觉得好玩。 没想到两个弟弟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特别投入,进展飞速,连教练都惊呆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两个姐姐一开始是在父母的外力下推着向前走的,当阻力大过推力,又缺乏内在动力时,往往走不了多远就“没劲了”; 而两个弟弟,却是完全出于兴趣才爱上的滑冰,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内在驱动力被逐渐唤醒,这才有了后面的爆发式成长。 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被逼着、催着学的孩子,越学越无力,而没怎么管的孩子,反而很优秀。 孩子后劲不足 往往是被功利教育过早透支了活力 心理学作家@凌想经过观察,发现这样一件事: 有的孩子明明很聪明,对学习也不反感。 但从小学开始就奔波于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平时课后补、周末补、假期补,年复一年,孩子开始变得疲惫不堪。 他们当中有的变得很抵触学习,有的不是那么抵触,但明显动力不足,一提学习就疲疲沓沓,软磨硬扛。 其实就是被过早的高强度、功利性的“鸡娃式”教育提前透支了本有的活力。 纪录片《起跑线》中,有一个7岁的北京小女孩汤笑嫣。 自打她记事以来,她的课余生活就与各类兴趣班为伴:尤克里里、声乐、舞蹈、西班牙语、逻辑思维…… 母亲永远只有一句话:“你要学这个,咱不能输在起跑线。” 小小年纪,孩子的脸上就写满了疲惫和委屈。 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以后会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儿童精神医生曹庆久坦言,现在患心理疾病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 “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要卷进赛道,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刚开始就给孩子太多压力,会把孩子压伤。” 一位心理咨询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他曾经接诊了一个女孩,14岁,读高二。 目前已经休学在家一个月,还伴随中度抑郁症状。 据咨询师了解,女孩曾经初中也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学霸,但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特别高。 但凡作业出了一点错,妈妈就对她发脾气,劈头盖脸地骂; 不管她考得如何,妈妈都会表示不满意,只是说:“你还可以考得更好”; 长期的压力,让她一学习就感到焦虑和紧张,经常难以集中注意力。 久而久之,女孩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到了高一下学期,每天早上想到要去上学,她都恶心想吐。 再怎么强打精神,也难以专注于学习,去学校也变得困难,不得不休学在家。 就像席瑞在视频中说的: “我们现在提到的鸡娃,有太多太多学习的衰变状态。 最后孩子们不仅早早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还很可能向内攻击,最终压抑成伤。 持续学习上瘾的孩子 都是被“宠”出来的 有时我也在想,那些优秀又自律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为此,我研究了近多位学霸的成长经历,发现他们的家庭都有共同的底色—— 爱与自由。 来自山东高考711分的学霸孟令昊,从小家庭氛围就特别自由。 父母对他格外“宠爱”,对他的学习没什么硬性要求,也没逼他上过任何学科辅导班。 他在高中以前成绩一直都很普通,父母对他从来都是鼓励和引导,即使考砸了,也一直在安慰他。 他从小学开始喜欢上了拉大提琴,很多学艺术的孩子,都因为成绩不稳定被父母逼迫放弃了艺术爱好。 但孟令昊的父母却始终尊重和支持他的选择。 在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下,孟令昊学习特别自觉,学习也是格外投入。 每天不管多累,他都要坚持练习2个小时的大提琴。 也正是通过练琴,他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很大时,精神上得到很好的放松,学习劲头更加充足,最后一举逆袭。 想要孩子持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父母就要给他足够的“宠爱”: 不干涉、不逼迫、多尊重、多放手。 来自浙江的朱科航学霸,曾因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而登上热搜。 他从小就喜欢玩,从小时候的溜冰、滑板、魔方……到小学时的三国杀、四国大战。 他的父母不但不阻止,还允许他邀请一堆朋友来家里一起玩; 而一路爱玩,爱钻研的朱科航不仅成功进入中科大,还在毕业时拿到9所名校的全奖直博offer。 杭州15岁的初二男生屠彦博从小就喜欢观鸟。 他甚至为了观鸟休学一年,去做一些鸟类志愿者的工作。 他的父母不仅不反对,还从杭州自驾到云南,开了1万多公里,只为陪他去观鸟; 如今屠彦博已经观测到了1600种国内外鸟类,还跻身于各大专家组成的裁判团中; 不仅如此,他还早早有了自己的目标——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态学专业,并一直为之努力。 想要孩子专注于自我成长,父母要给他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让他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当父母不焦虑、不功利、不施压,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孩子的“内驱力”自然会被唤醒,从“我想学”,变成“我要学”。 家庭教育专家王秋云说: “父母的教育智慧里,藏着孩子未来20年后的样子。可如果不懂得正确的方法,就会把孩子带上错误的道路。” 弦拉得太紧一定会断,教育用力过猛一定会得不偿失。 唯有做一对有松弛感的父母,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给孩子真正的关心和爱,才能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当孩子的心被爱充盈时,呈出现的是快乐、是自信、他脚下的每一步都会是坚定有力量的。 愿每个孩子,都能梦飞山林、心驰原野,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