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百科> 家庭教育最大的错:爸爸和稀泥,妈妈做恶人正文

家庭教育最大的错:爸爸和稀泥,妈妈做恶人

2024-10-19 05:38:48 来源: 丰衣足食网 作者:知识 点击:799次
家庭教育最大的家庭教育错:爸爸和稀泥,妈妈做恶人2024-10-18 22:18:34 来源: 男孩派 安徽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段时间,爸爸我受邀前往闺蜜家做客。和稀

闺蜜特意做了好几道菜款待我,泥妈其中有一道油焖大虾格外美味。恶人

就在盘子里剩下两三只大虾的家庭教育时候,闺蜜又夹走了一只。爸爸

闺蜜的和稀儿子多多看到盘子里的虾被妈妈夹走,忍不住抱怨道:

“妈妈你别吃了,泥妈再吃虾就没有了!恶人”

闺蜜被多多的家庭教育这句话激怒,大声责备道:“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就你自己吃,爸爸都不让大家吃吗?”

闺蜜老公想赶紧平息战争,和稀就对闺蜜说:“孩子还小,泥妈你别这么凶,恶人让让他呗。”

闺蜜一听到这话,就更气了,回道:“都10岁了,还小吗?再不管他简直无法无天了,有你这么当爸的吗?”

一顿温馨的晚餐就这么不欢而散。

其实,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这种场景特别常见——

妈妈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所做出的正确教育决策,被爸爸的“和稀泥”“唱反调”给无情地破坏了。

美国心理学家塞德兹说:人如同陶瓷器,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教育最大的死敌莫过于——爸爸和稀泥,妈妈做恶人。



爸爸和稀泥

容易养出一个“窝里横”的孩子

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里,11岁的男孩王禹然是个不折不扣的网瘾少年。

疫情期间,禹然偷偷破解了妈妈的支付密码,将妈妈工资卡上的8000多元钱悉数打赏给了主播。



为了阻止禹然玩游戏,妈妈给手机设置了各种密码。

可无论是多复杂的密码,禹然总能轻松破解。

他甚至懂得在手机屏幕上撒荧光粉,通过观察痕迹,来猜测妈妈的手势密码。

崩溃不已的妈妈为了不让他沉迷手机,威胁他说:“敢玩我就掐你!”

可禹然听到后却一点不害怕,反而高兴地问妈妈:“掐了就可以玩了吗?”

本来以为,禹然就是个油盐不进、屡教不改的熊孩子。

然而随着深入了解,我才发现禹然身上的“问题”根源在于家庭。

在禹然的眼中,妈妈是个脾气暴躁的“母老虎”。

从小到大,自己犯了错,妈妈就会惩罚他。

而爸爸在做什么呢?

在妈妈三令五申不许禹然玩游戏的时候,爸爸虽然口头上赞同,可实际上却经常陪着儿子玩游戏。

甚至儿子输了游戏,爸爸还会鼓励他。



这样一来,儿子迅速和爸爸统一了战线。

在禹然看来,妈妈是“坏人”,应该打零分,甚至负分;但爸爸是“好人”,可以给他打十分。

最扎心的是,当夫妻俩被问到,看到儿子的“两极化”的打分是什么心情时。

妈妈尴尬地笑了笑,没说话。

爸爸却满面笑容地表示,感觉挺好的,他认为自己是正义使者,维护了家里的和平。

殊不知,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和稀泥”。

本想让一家人和平共处,但是最后会发现不仅很难做到和平共处,还会让妈妈的性格越来越暴躁,孩子的性格越来越蛮横。

就像禹然,小小年纪就对妈妈出言不逊,说她“学历低“”啥也不会”“胖得像个球”。

爸爸和稀泥,看似调停了矛盾,解放了孩子的天性,可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

最后很容易养出一个叛逆、不服管教的问题孩子。



妈妈“做恶人”

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美剧《我们这一天》里,妻子丽贝卡吐槽丈夫是家里的好人角色。

因为丈夫平时只用向孩子宣布度假的消息,偷偷带孩子溜出去玩,而作为妈妈的她不得不承担起那个“坏人”角色。

女儿凯特要吃零食,她立刻阻止:“你不能再吃甜食了!”

却招来凯特不满的眼神。

她板着脸要求儿子凯文说出他把弟弟的眼镜藏哪儿了,结果凯文愤怒地对她说:“我恨你。”



这一度让丽贝卡身心俱疲,感到非常挫败。

在很多中国家庭也是这样,妈妈总是那个严厉的规则制定者,是那个总说“不”的人。

一位妈妈曾感叹道,当妈真是太难了!

她不让孩子吃垃圾食品,因为觉得会有损孩子的健康。

可孩子爸爸总会晚上偷偷给孩子带零食,还振振有词“就吃一点点,不会怎么样的。”

她督促孩子要在书桌前专心完成作业,孩子却一直分心,她都快急死了。

结果孩子爸爸只会在旁边轻飘飘来一句“让他玩会再写呗!”

她管不好孩子,情绪越来越暴躁,可到头来还被丈夫吐槽“越来越像个泼妇!”

哪有什么天生面目狰狞的妈妈,不过都是积攒了太久的委屈。

让妈妈一人承担“恶人”的角色,会让她们在育儿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角色的不平衡会导致妈妈感到焦虑和疲惫,不仅影响她的身心健康,更会引发家庭的矛盾。

综艺节目《金牌调解》里,有一期来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

爸爸平时工作繁忙,只有周末才回家,很少参与到教育儿子的事务上,儿子的生活起居、教育任务全落在妈妈了一人头上。

等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叛逆、任性,不服管。

这个时候,妈妈求助爸爸,希望他能拿出父亲的威严来管管儿子。

可爸爸不愿意当这个坏人,担心被儿子记恨,影响父子关系。

于是,面对叛逆的儿子,他要么保持沉默、冷眼旁观,要么出来当个和事佬,想要息事宁人。

结果儿子后来变得越发狂躁,不可理喻,只要妈妈一说他,他就揪头发、哭闹、发疯。

整个家庭矛盾重重,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都是支离破碎。

每个不幸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只知道息事宁人的爸爸,和被迫“当恶人”的妈妈。



每个步伐坚定的孩子

身后都有一对战线统一的父母

前段时间,一个父亲教育两个孩子的视频火了。

起因是两兄弟因为不好好写作业被妈妈训斥了,于是告状到了爸爸面前,说妈妈“太凶了”。

面对孩子的告状,爸爸并没有和妈妈“唱反调”,也没有试图“和稀泥”,而是条理清晰地告诉孩子:

“做作业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等别人来要求你呢?”
“你是男子汉了,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位爸爸的回答,受到了无数网友的称赞。

他既让孩子看到了他对妈妈的支持,也让孩子意识到了家庭的规则,

心理学上有个手表定律:

当一个人只戴一只手表时,他可以准确地掌握好时间。

当他戴着两块或更多的手表时,他就无法确定准确的时间,同时也失去了对时间把控的信心。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感,家庭秩序也会“土崩瓦解”。

每一个步伐坚定的孩子,身后都有一对战线统一的父母。

童书作家三川玲,曾分享过自己的教育经历。

她家孩子上一年级时,一次语文考试只得了68分。

看到分数时,她和丈夫都是崩溃的。

两人在是否要干预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各有想法,但经过商量,最终达成一致,决定不过于插手孩子的学习。

但两人的共同目标,是要培养孩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之后整整三年时间,两人都严格执行这条规矩。

三年后,孩子的语文成绩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基本能保持在一、二名。

教育专家孙云晓曾说,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教育的一致性。

孩子就像一棵娇嫩的小树苗,需要全家齐心协力地扶持、修剪和引导,才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父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有序的成长环境,助孩子昂首阔步,积极向前。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

父母的教养方式,儿时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成长意义重大。

父母同心,家庭和睦,才能给孩子输送源源不断的爱和底气。

也唯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爱的灌溉下,有力量飞得更高更远。

点个赞吧,与各位父母共勉。

作者:热点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