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 如何有效防治孩子玩游戏上瘾?一位妈妈总结的“防沉迷”方法值得借鉴正文

如何有效防治孩子玩游戏上瘾?一位妈妈总结的“防沉迷”方法值得借鉴

2024-10-19 05:13:22 来源: 丰衣足食网 作者:娱乐 点击:594次
如何有效防治孩子玩游戏上瘾?一位妈妈总结的防沉迷“防沉迷”方法值得借鉴2024-07-20 11:55:02 来源: 《当代教育家》杂志 上海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少年商学院

本文共28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永不失联系


游戏满足孩子与同学连结的需求

大部分爸妈都不喜欢孩子玩游戏,老实说,治孩总结我也是玩游对游戏嗤之以鼻型的父母,因之,瘾位从我家三小子还小,妈妈便大量引导他们上山下海、得借倘佯于以五感来认识世界、法值体会世界、防沉迷享受世界的效防戏上「实体学习兼娱乐生活」中。

至今,治孩总结孩子都进入青春期,玩游我真的瘾位如愿收割了丰硕果实,那就是妈妈三个儿子在成长路上都不曾被游戏耽误大好时光,并各自发展出游戏以外的得借鲜明志趣,令许多好友相当钦羡。

没想到,就在不少朋友对自家孩子沉迷游戏而大伤脑筋时,我却面临了相反的遗憾。因为,我观察到儿子们进入青春期后,失去不少透过游戏以丰富「社交生活」的机会。

甚至因为儿子们各自的兴趣都鲜明又特殊,有电影控、有两栖爬虫动物控,这些领域都少有同侪共鸣,因此,他们虽自得其乐,却孤独地陷在自己的小星球里,这更加重了顺势发展出来的「游戏冷感症」。


所幸儿子们个性都不错,还是结交了不少“麻吉”。然而,这个年纪的男孩几乎都爱游戏,时不时就会约在线上集合,特别是周末或假期,就像大人约牌友一般,成为固定班底,这样在线上并肩作战还有瞎聊,就变成牢不可破的死党。若是没了这一层,好友之间就少了哥儿们的同气味。

现今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多半都需要这样的虚拟场域以满足与同侪紧密连结的需求;女孩则驻足社交平台里和闺密聊八卦、谈心事。所以,玩游戏到底有没有好处?值不值得鼓励?光是满足青少年最重要的需求——同侪归属感,就是宇宙无敌厉害的好处。

此外,我还观察到一个挺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孩子们有不少数理特强的同学都很喜欢打游戏(但是,爱打游戏,数理未必一定强),特别是喜欢需要推理运用策略的游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小小观察,没有验证,绝不能当成结论,不过,这让我特别想要了解,打游戏到底能不能提升一个人的脑力。


游戏对大脑的好处和代价

我看了很多文献,比如在《青春期的脑内风暴》这本书里,脑神经学家詹森博士(Frances E. Jensen, MD)就举出了打游戏除了建立归属感,还有以下好处:

• 增进视觉辨认与追踪能力 • 提升视觉细节的注意能力 • 提升环境辨识能力 • 促进心像旋转能力(能透过想像来建构物品的立体呈现,能想像物体旋转后的立体呈现) • 资讯处理速度变快 • 手眼协调佳、反应快


但是,要得到以上好处,也必须付出一些代价,打太多游戏的代价是:

•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产生实质连结的欲望低落 • 在现实人际中察言观色的能力低落 • 辨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低落 •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的语言及非语言能力低落 • 同理心降低

如果已到成瘾的地步,则可能会产生心理及精神上的问题,如:注意力不足过动、思觉失调、自闭倾向、区辨现实的能力降低。


医界与学界对游戏成瘾的判断标准

不过,爸妈总是会灾难式怀疑自家小孩已游戏成瘾。医界与学界对网路游戏成瘾的判断标准其实是相当严谨的,核心的考量点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而不只是「花太多时间在游戏上」。

请注意有以下状况者,才可以判断为成瘾症:

• 失控:无可自拔,为了打游戏可牺牲其他活动,总以打游戏为优先考虑 • 日常生活功能已受影响,如睡眠、学习、工作 • 明确知道有负面影响,仍然无法停止 • 持续一年的状态


游戏的回馈造成高浓度多巴胺上瘾

人类大脑有一种酬赏物质——多巴胺,当我们吃东西,或从事任何让人快乐的事情时,就会产生多巴胺,让我们感觉无比的美妙兴奋。但这些都是透过自然途径,刺激的频率也正常,没有任何人需要持续不断接受多巴胺刺激,也绝对没有人受得了。

当玩游戏的回馈或是往返不止的社交讯息没日没夜地大量涌入,大脑就会被迫一直处在高度兴奋之中。但人类尚未发展出抵挡多巴胺攻势的机制,所以就形成不断被勾引以维持高浓度多巴胺的上瘾行为。

《青春期的脑内风暴》书中将之称为「多巴胺搔痒」。根据这本书提供的数据,吃东西可以提高多巴胺浓度50%,而游戏居然可以提高到接近100%,试问,孩子怎可能受得了长时间每分每秒高密度的虚拟高潮呢?

至于,暴力游戏到底会不会造成暴力行为呢?书中追踪了好几个因为严重沉迷于暴力游戏而变成杀人犯的少年,最恐怖的一起案件,或许大家还有印象,那就是发生在2012年桑胡克小学,造成28人死亡的枪击案。

凶手蓝札当时20岁,闯下大祸之后瞪大了眼睛,但他眼里却看不到邪恶的成分,只有局促和迷茫。报告显示,他已沉迷在射击暴力游戏非常多年,对大规模杀人相当执迷。出事当天,他很可能只是在精神错乱的状况下,演出自己内心幻想的一场射击游戏。

多起凶杀案主角严重沉迷于第一人称、真实感极强的杀人射击游戏,仿佛长时间高密集进行狙击杀人技巧的特训,已形塑成一套迅速熟练的单一反应模式。

即使这样极端的游戏精神病患人数增加,但在比例上仍属罕见,然而,詹森博士等专家已相当确定,暴力游戏和暴力思想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关联性。


然而,要造成游戏精神病,还要有其他先天与后天环境的因素交互影响,才会形成沉迷游戏无可自拔的「完美风暴」。

这些因素融合了:

• 脆弱不容易克制自我的性格 • 功能失调、缺乏爱的家庭 • 纵容与管教不当的父母 • 现实中不被接纳的人际处境 • 现实生活中低成就感、无目标感 • 没有其他可以发展的兴趣

在这个人主义当道、宅世代、变动快速、竞争激烈、独尊科技、暴力色情尺度相当宽松的时代,这样的风暴已愈来愈容易形成,如果想要破坏这个风暴结构,唯有从源头各个击破每一个因子。

除了智慧引导、坚定介入、勇敢管教之外,如果没有解决深层的问题,如人际的孤立感、缺乏同侪归属感、现实生活中缺乏目标、没有成就感,那绝对不可能彻底解决成瘾的问题。


渐进式解毒法:

引导孩子从事「替代性活动」

孩子为何对游戏如此专情不二?因为除了游戏,他们不知道还有哪些活动的有趣程度可与游戏比拟。

所以爸妈不能只想要把孩子从游戏上拉走,更重要的是,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儿呢?如果游戏是孩子的最爱,那么只有努力打造更吸引孩子的「程咬金」,才能让孩子跳脱游戏的诱惑。

以下是可考虑的「替代性活动」:

• 找到短时间可获得成就感的活动,比如桌游、烹饪、手作设计、模型制作、程式设计 • 尝试以前曾经发展过的兴趣或参加社团 • 多带去户外活动(最好与青少年事先约定) • 做同侪都喜欢的其他活动,如打球、看球赛 • 饲养宠物


家有游戏成瘾的孩子,以下是爸妈绝对要把握的重点:

1、最忌讳断然禁止、全面停玩•忌讳批评孩子从游戏得到的成就与满足感,青少年是愈批判愈反弹的生物 2、不要再用增加游戏时间与设备做为奖励手段,因为这仿佛供应吸毒者更多更强的毒品,只会让他们愈陷愈深

若孩子已严重成瘾,爸妈则可参考《青春期的脑内风暴》提出的两阶段数位解毒法:

•第一阶段:必须用四到六周的时间渐进式减少接触的时间,直到完全杜绝

•第二阶段:再用更丰富、更有趣的真实世界与活动来固化大脑的稳定度,至少让数位世界整个从生活中再消失四到六周,才有机会成功解毒

不论是沉迷于游戏或是社群,都适用上述的渐进式解毒法。

文 | 彭菊仙

本文摘自《家有青少年之爸妈的33个修练》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作者:时尚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