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专到院士,从中从工厂磨从工厂磨工到科学家,专到最年这是院士哈工大最年轻博导的30年2021-07-28 12:33:29 来源: 量子位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博雯 梦晨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10年时间,他从一名中专生,工到工当上了哈工大博导。科学 这不是家哈小说,而是轻博高会军的真实履历: △哈工大高会军主页 而最近,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1年新当选院士名单。从中从工厂磨 高会军的专到最年名字又是赫然在列! 但其实,他身上的工到工荣誉远不止于此: 哈工大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时年29岁,科学也是家哈最年轻的博导; 国内自然科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2014年被评选为17位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之一; 国家杰出青年、IEEE Fellow、轻博 2020全球顶尖计算机科学家Top10; 看了这份履历,从中从工厂磨已经有不少人真心诚意地跪了: 也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知乎er在《如何评价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高会军?》的问题中表示: 评价不了,只能仰望。 那么这30年内,高会军到底是如何一路从中专生走到欧洲科学院院士的? 从工厂磨工到哈工大教授1976年,高会军出生在黑龙江一个贫困的家庭。 家中的父亲干体力活挣钱养家,还因为工作环境恶劣而疾病缠身。 母亲则没有工作,只能靠缝纫手艺挣钱补贴家用。 于是,1991年,15岁的高会军在初中毕业之后,选择进入陕西的一所中专。 “毕业后分配工作,然后尽早赚钱!” 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就读陕西第一工业大学的4年内,高会军的成绩常年名列第一。 △来自《焦点访谈》 2016.06.12 1995年7月,高会军中专毕业,进入一家工厂当磨工。 他不想止步于此,在工厂时他又立志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文凭。 他选择的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共有15门考试科目。 从1995年7月开始他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完全自学。 工厂的工作是三班倒,高会军只能在机床边上翻看教材,买教材和报名考试的钱还是借的……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8年12月份,高会军15门课全都一次通过,获得了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本科学历。 △来自《焦点访谈》 2016.06.12 他觉得自己能拿到本科文凭算是幸运的,因为有的科目刚刚过及格线,数控技术这个科目更是刚好拿到60分。 但此时的高会军已经不满足于本科的知识了。 他下定了决心——继续考研! 半年时间,一个高等数学只学过上册,英语的水平连普通高二都不如的学生,再次成功考取了沈阳工业大学的研究生。 2001年2月,高会军从电机与电器专业顺利毕业,拿到了硕士学位。 而他的目标也再次调高,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朝着博士学位继续进发! 同年,高会军成功入学,拜在航天学院博导王常虹教授的门下。 博士期间,高会军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化控制理论、鲁棒滤波等领域。 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他发表的论文中就有6篇一作的控制学顶刊IEEE Transactions。 其中被引300次以上的有1篇,被引200次以上的有3篇。 这里的引用次数上百是什么概念? 知乎有学术圈内的匿名答主表示: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随后更是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来自《焦点访谈》 2016.06.12 在2005年4月博士毕业时,高会军再一次创造了哈工大的历史—— 博士毕业即留校成为教授,且在当时评定时得到了哈工大教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全票通过。 这一年,高会军29岁。 他是哈工大历史上唯一一位直接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 同时也是哈工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高会军说当初并没有成为科学家这样远大的理想支撑着他: 只是下定决心把每个阶段的目标都做好。 截止到今天,高会军的论文总引次数已经超过了4万,而H因子更是到达到了121: 对学生的事比自己还上心毕业即成为正教授的高会军获得了远赴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 在海外研究工作的同时,他还要兼顾国内的教学工作。 为了和在国内的博士生对上时差,高会军总是在深夜结束自己的科研任务后,与学生讨论两个多小时后再休息。 博士后期间,高会军有3篇论文发表在自动控制领域顶刊上。 而当年,他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当年唯一的Killam博士后奖,结束了自己海外博士后的学习和工作。 △来自《焦点访谈》 2016.06.12 除了科研成果,高会军在博士后期间感受最深的是国外大学的教学和培养机制。 这让他没有选择留在国外工作,而是回到哈工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面。 据他指导过的学生回忆,高老师把学生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还重要。 一次学生毕业答辩,在浙江出差的高老师提前一天就订好了返程机票,但因天气原因航班被取消。 高会军临时改变计划,先飞到北京,再坐一夜硬座火车赶回哈尔滨,下了火车直奔答辩现场。 从05年到16年,高会军已经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和30多名硕士研究生。 其中很多硕士毕业生都被他推荐到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来自《焦点访谈》 2016.06.12 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高会军希望在国外求学的留学生,将来能回国发展。 “我们今天在国外所做的努力,是为了今后在国内更好地发展。” 近年来,高会军的研究方向从最初专注于控制理论,转变成了重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他带领团队研制的基于机器视觉的磁材分选装置已在广东一家上市磁材生产企业投入使用。 在贴片机的研制工作中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而现在,打开高会军的个人主页,他所获得的荣誉已经是一次拉不到底的数量了: 哈工大个人页面: 《焦点访谈》20160612 从中专生到博导: 参考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