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变“付款应用”了?一本书有46个付款码,大学老师还沾沾自喜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教材作为基本工具,教材在学习中的变本作用不容小觑,不仅课堂上听讲需要教材,个付课前的款码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也同样离不开教材,大学哪怕是老师做了几百套模拟卷,即将上考场的还沾高三学子,复习的沾自最后关头依旧是“回归教材”。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付款应用教材的教材费用是由国家提供的,到了高中,变本教材的个付费用也在大家能承受的范围内,反而是款码教辅的价格越来越高,可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大学的教材,是真不便宜!
很多学校订购的教材,甚至是按原价收费采买的,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一本本教材落在一起,都快一人高了,每一本的价格也都在几十元不等,为了省钱,有的同学想到了——从往届学姐、学长那里,购买二手教材,一学期节省几百块不成问题。
教材变“付款应用”了?一本书有46个付款码,大学老师还沾沾自喜
但也不知道是哪位大神想出来的办法,竟然把教材变成了“付款应用”。华南政法大学教授公开表示,希望大家关注一下,法学教材设置的知识点扫码收费问题。
不得不说,法学生的嘴是真严啊,这么离谱的操作,在网上竟然没刷到任何一个法学生吐槽,或许法学生也很无奈,只是也无能为力,更多的是无语!
据悉,设置扫码收费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宪法学》,在该教材中,一本书就设置了46个付款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单元里,其中,每两个二维码,需要学生支付3元,才能解锁对应的新知识点。
也就是说,这本是的实际售价,只是基础价格,若学生想完整观看整本教材,还需要额外支付138元才能全部解锁,这个模式,像极了现在许多付费应用,需要额外花钱才能看全集的那种短剧APP。
无论扫码付费的知识点,算不算课外延伸的内容,是否纳入考试的范畴,这种在教材中设置付费收款码的行为,都引起了许多师生的不满。
更令人唏嘘的是,有的老师甚至沾沾自喜,引以为傲地表示:这本教材真值钱,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表面上只售价47.8元,实则内容价值为138元!
“知识付费”、“法学教材”,这两个词条堆砌在一起,大家看到的可不是知识的价值,而是荒诞的可笑,教育不是生意,教材也不该沦为敛财的工具!
出版方的回应引起网友不满:教材的含金量,不该以标价来衡量
对此,出版社的回应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对方表示:在教材内部设置二维码,是为了防止盗版书籍,至于付费观看知识点,也是数字化商品的属性,支付成功后不支持退货退款!
笔者认为:教材付费,与其说是知识的价值具体化,不如说是一种试探,是教材的出版方在试探学生和老师是否会为这种形式的消费买单。
一旦大家对此默许了,就等同于默许了出版方这种无下限的操作,起初或许只有法学的某一本教材成为“付费应用”,渐渐地,或许会蔓延至全部大学教材也未可知。
如果没有人不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教授选择站出来,呼吁大家关注这件事,以学生的力量,或许无法将此事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家也就不会知道出版方的这些暗箱操作。
至于一本教材的含金量,笔者认为,也不该以金钱的价格去衡量,这世界上或许很多东西都能用金钱去衡量,但教材是万万不能的。
各专业、各领域的教材五花八门,真正衡量一本教材是否有含金量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定价几何,更无关内部的付费内容,而是这本教材对于知识点的讲授,框架、逻辑是否清晰,案例是否与时俱进,能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的教材,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changchun.tanzutw.com/news/70b199813.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