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孩子说“我不想上学”,除了坚持、妥协,我们还能做什么?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时尚 来源:焦点 查看:评论:0
内容摘要:孩子说“我不想上学”,除了坚持、妥协,我们还能做什么?2024-09-24 10:11:46来源: 《当代教育家》杂志 上海

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孩说还除了坚持、不想妥协,上学 我们还能做什么?2024-09-24 10:11:46 来源: 《当代教育家》杂志 上海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本文共5600字,除坚持妥阅读约需10分钟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永不失联

前两天看到个新闻,惊掉了下巴:

北京儿童医院开设了“拒绝上学”门诊,孩说还500元特需号一号难求!不想


该门诊的出诊医生是李瑛,他说:

近两三年来,除坚持妥有不少孩子对上学表现出回避,协们在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孩说还反映拒学问题的不想患者占比达到了两三成,这成为该科室单独设立拒学门诊的上学动因。


根据院方介绍,“拒绝上学”的协们专业门诊主治这几种病:

孩子不想上学 抵触学习 厌学情绪明显 无法坚持上学

原来,“不想上学”都成为一种病了,再想想我们家长是怎么对待的?

每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你是不是就忍不住着急:“这么小,不上学,你能干嘛?”

然后苦口婆心地劝说:

“你不上学,就没文化。这个时代,没有文凭,哪个工作会要你?你不工作,将来怎么养活自己?”

面对家里躺平、摆烂的孩子,甚至有家长凌晨4点带孩子去菜市场,去扫大街,去捡垃圾......

最后什么法子都使了,还担心自己做少啦。

你可能会说,现实可不就这样吗?普通孩子的出路,本来就只有好好学习。

现在的孩子,就是要吃够苦头,才知道生活的厉害!

可道理这样明白,为什么孩子还是不为所动呢?

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光躺平,甚至连和父母沟通都不愿意;

为了拒学,他们像什么苦都不怕。

抑郁、自残,因为学业压力、情绪问题跳楼的孩子,比比皆是,让人揪心。

面对“油盐不进”,又丧失动力的孩子,家长除了坚持或妥协,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和孩子认知对齐

孩子说“不想上学”,有时是一种“情绪”。

我儿子上学路上也老爱念:“妈妈,我不想上学。”

一开始我会跟他解释:

“上学很重要。你去学校学知识,有了知识,你才能实现梦想,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但我发现,这样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

有次,他反问我:“在家里也可以学习,为什么非得要去上学?”

听到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

原来,孩子不是不听话;

而是,他们在追寻更深层次的问题。

上学的意义是什么?

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目标,才值得我付出努力?

为什么不上学,就不能有好工作?

我们千篇一律的回答,在十几年前或许成立,在今天,在未来,真的还成立吗?

育儿专家陈默老师说:“现在孩子的认知提高了,但我们大人却没有跟上。”

时代早就变了,我们给孩子必须上学的理由,居然几十年都没变!

当这些问题,孩子总想不明白,又总得不到有效回应时,他们才有了情绪,才不惜暂停学习的脚步,也要去探寻。

那到底什么才是上学的真正意义呢?

李希贵校长对学校的定位,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他说:“学校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和预演。”

学校存在的真正意义,不是为孩子提供知识,而是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小社会,让孩子能够在其中去历练:

怎么和人相处,怎么克服困难,怎么提升自己......

这才是孩子需要去上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当有了这个视角,我们才不会一提学校就是学习;

才不会只在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时,才为他感到高兴。

才能敏锐地觉察到:

原来孩子每挺过一次枯燥的课堂,每经历一次失败的考试,每面对一次复杂的人际问题......对他来说都有价值,都是在为未来准备。

有了这个视角,我们也才不会一看孩子摆烂、躺平,就觉得“完蛋了”;

才能抚平情绪,理解和安慰孩子:

“你明明不想,还能坚持去做,这本身就很有意义。

因为今后即便踏足社会,我们也需要这种克服枯燥、汲取知识、逾越困境的能力,不是吗?”

所有不可调和的亲子矛盾,都源于父母和孩子的认知错位。

只有我们时时警惕自己的认知局限,努力听见更新、更广阔的声音,愿意和孩子站在一起,去深挖、探讨“做与不做一件事的真正理由”时,才有可能实现和孩子的认知对齐。

这也才有了亲子间进一步沟通的可能。



重新定位问题

当然,除了这种上学的“无意义”感,很多躺平、摆烂的孩子,是切切实实遇到了学业困境。

心理专家李松蔚老师讲过一个案例。

他朋友一家前几年从国外回来,因为孩子不适应国内教育,尤其是数学,非常发愁。

爸爸说:孩子在数学方面有畏难情绪。

妈妈说:国内学校要求太高,不符合孩子年龄发展特点。

孩子说:我数学能力没问题,我只是中文不好,有些词听不太懂。

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找到了原因,每个原因听起来也都很有道理。

但当他们朝着这些方向努力时,却发现,问题根本没办法解决。

因为,畏难情绪不是说克服就能克服,学校的大环境根本无法改变,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日之功......

面对孩子越来越跟不上的学业情势,怎么办呢?

后来,李松蔚老师让孩子做了一些数学题,观察了孩子的做题状态。

他建议,可以把难的作业放一放,先每天给孩子布置低两个年级的题目,做题数量也减少一半,让孩子每天只用20分钟,就能轻松完成。

当每次都能做到全对后,再把题目难度逐步升级。

没想到,就这样操作才一个多月,孩子的数学能力,就跟上了现在的年级水平。成绩再也没掉下去。

在面对孩子的学业困境时,我们经常在一个问题上卡很久,以为是方法不够好,孩子不够聪明,思想、行为不够配合......

但你发现没有,更可能是:问题都没找对。

什么教育大环境不好,老师作业布置太多,孩子天赋不够,基础没打牢;懒惰、粗心、拖延、不配合、心理脆弱、过于敏感、抗挫力差、自制力差、缺乏意志力......这些问题,要么指向暂时无法改变的外部原因、长期原因,要么就是夹带着对孩子的不满、否定。

完全忽略了什么才是在“条件还不够好,能力还不够足”的情况下,也能推动孩子前进的根本。

李松蔚老师说,他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发现孩子在解题时,缺乏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效能感”。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觉得自己能够胜任的感觉。

当孩子有这种感觉时,他就能越做越好;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他就会像那位爸爸说的,越来越“畏难”。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孩子“学习不好、不愿学习”的表象所牵制。

一看到孩子出问题,就开始数落孩子;

孩子越跟不上,我们就越爱找更多题,花更多时间,让孩子勤学苦练.....

可这些只会进一步破坏孩子的学习体验和胜任感,让厌学情绪加剧。

当你和孩子在一个问题磨很久,还没成效,这时候最好的方法,一定不是继续使力,而是先跳出来——

从根源上,去重新定位问题。

然后以最小的步子开始,一点一点帮孩子把挫败的感觉代谢掉,把成功的体验积攒起来。

这样孩子的困难才会降级;

他才不会再逃避、消沉下去。



和孩子建立更有力量的关系

实现认知对齐、定位根源问题——说着简单,本身并不容易。父母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过程。

如果一时无法做到,面对孩子紧迫的学业压力,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答案是:至少可以先和孩子先建立起更有力量的联接。

1、别把问题全归咎于孩子

陈默老师说,在一次讲座直播前,她向家长收集关心的问题,结果统计下来,将近1000条竟全是在控诉孩子的各种不是、不堪、不可理喻,很少有人提及自己或家庭。

这让她非常愤怒、痛心。

她说,在面对这抛来的成百上千个“怎么办”时,她特别想问问:

“你们之前到底是对孩子做了什么,才让他们成了你们口中的样子?”

孩子厌学、躺平,诱因在学校,但根源在家庭。

从小没有培养起的习惯、能力,人际交往和情绪处理中缺失的方式、方法......

家庭里面没有解决的冲突、紧张的夫妻关系、代际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一个不上进、不上学的孩子。

如果家长独独只看到孩子的问题,没有任何反思,那这本身才是最大的问题。

2、别随意给无用的建议

有太多时候,我们都喜欢用最轻松的语气,给出最难做到的建议:

“上课要听讲,做作业要认真。”

“你要学会管理好情绪。”

“学习要注重方法。”

“别懒、别粗心。”

“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其它的事情,你不要管。”

这些建议,披着一层“方法论”的外衣,实质却非常无用和自私。

因为它在告诉孩子:

“该怎么做,我都教你了,我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做不到,那是你的问题。”

孩子表面反抗,内心却也无比认同,开始一遍遍谴责自己:

“为什么这么简单,我就是办不到?我怎么就这么没用?”

可事实呢,这些要求真的简单吗?

我们只需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也对你说:

“要控制好情绪。”

“工作努力一点,多赚点钱。”

能做到吗?

3、调整自己的关注点

武志红老师说,他接待过很多厌学的来访者。

其中很多已经不能正常学习、生活了,一副自暴自弃的样子。

但家长的诉求,无一例外都指向:希望孩子能早日回到学校、好好应付完学业。

他无比深切地意识到:

当孩子自我几近瓦解,精神乃至身体都处在死亡的边缘时,父母最重视的,仍然是“学业成绩”。

对于更深重的,孩子的内在危机,几尽无视。

孩子不能面对学业等基本现实问题,本质是:自我功能已经被破坏,不能正常运转。

他们开始厌恶外部世界、厌恶自己。

这时,如果我们还盯着现实层面,要求他必须把书念完,必须拿到毕业证,这无疑是在杀鸡取卵、缘木求鱼。

一个人的成长是分阶段的。

要想重新唤起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学习的动力,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决心和耐心,好好地重养一遍孩子。

先将关注点从学业转为孩子本身,让他们获得足够的爱和接纳。

这样他才能有力量,去重塑自己的内在世界,也才慢慢有能力,去完成更多你期待的事。

4、努力做孩子的容器

看到一个有趣的分享:

孩子厌学,结果爸爸给孩子买了一个蛋糕。

因为,他认为,在现在的教育压力下,孩子不厌学,反而更值得担心。

他给孩子买蛋糕,是想告诉孩子:厌学,这太正常了。恭喜你进入新阶段、迎来新挑战。

成长路上,布满荆棘,第一次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多脆弱、敏感,害怕我们失望的时刻。

这时候,有力量的父母,不是立马抓起斧头,代孩子披荆斩棘;

而是像容器一样,让那些不能立马解决的问题、情绪,都先安放下来。

我们要明白:

一个孩子不是成绩好,未来就能过得很好;

而是有你的祝福,有你的支持,他一转身,你就在;

他才一定能过得很好。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财迷心窍网 site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