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运转时来网>热点

孩子爱看书,为什么阅读和写作分数上不去?雨果奖获奖作家道出了背后原因……

运转时来网2024-09-22 18:24:39【热点】0人已围观

简介孩子爱看书,为什么阅读和写作分数上不去?雨果奖获奖作家道出了背后原因……2024-09-22 07:06:34来源: 《外滩教育》 上海

孩子爱看书,孩爱和写后原为什么阅读和写作分数上不去?雨果奖获奖作家道出了背后原因……2024-09-22 07:06:34 来源: 《外滩教育》 上海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看点孩子喜欢读书,看书很多家长乐见其成。阅读雨果因但令人不解的作分是,一些孩子读了很多书后,数上表达却仍旧词不达意。不去在雨果奖得主、奖获奖作家道教育创业者郝景芳看来,出背想要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孩爱和写后原读书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看书更重要的阅读雨果因是透过文字领悟到的东西。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景芳说 (ID: jingfangtalk)

文丨郝景芳 编丨Charlotte

这两年,作分好多家长求助的数上问题中,有两个共性的不去问题:

1)我家孩子不爱读书,语文成绩也不好,奖获奖作家道怎样让孩子爱看书呢?

2)我家孩子很爱读书,是个小书痴,但就是不愿意输出,阅读理解和作文都不太好,怎样让孩子读书之后也能输出呢?

这两个问题汇总起来,其实是:怎样让孩子接受文本输入,以及接受文本输出?

这问题说小也小,说大也大。

我今天只想从我自己的角度、大脑的角度,讨论一下阅读与写作的基本原理



阅读要有文本以外的感知力

今天从一些网络段子开始聊。

最近这几年,常有网络段子吐槽理工科男生“凭实力单身”。

例如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在校园里散步,女生哆嗦一下说:“我好冷。”男生嘿嘿一笑说:“还好我昨天查了一个特别准的天气预报App,今天穿多了衣服。”

例如,当一个女孩对着月亮说“今夜月色好美”,男生说“美吗?其实今夜是上弦月,还有一个礼拜才到满月,你知道今晚天球上月球和太阳之间是多少度吗?”

呃,这很真实。

对于女孩来说,应该是吐血都没想到夏目漱石著名的“说我爱你,不要说我爱你,而要说今晚月色真美”理论,竟然会被改头换面到天文坐标测验。

而对于男孩来说,直接挠头:夏目漱石是谁啊?凭什么让一个外国作家的言论,左右我的人生恋爱大事?


夏目漱石说的,仅仅是他个人装腔作势的文学语言吗?当然不是。

他说的,只不过是当两个人愿意一起花时间出来赏月,又有共通的心意,一起心无旁骛地望向月亮,感受到共同的美的震撼。因此,他是用月亮之美,来说明心意相通。含蓄,而又直白。

这不就是爱吗。两个人可以用文学语言赏风景,也可以用互相能听懂的程序语言、科研语言来沟通月亮。但一人说的、另一人不懂,就没有爱。

——说回教育主题。“某描述”(例如“今夜月色好美”)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是很多阅读理解题难倒了无数人的问题方式。但其实这类题问的事情很简单:你有没有和作者一起抬头望月的心情。

文本阅读题,难的一直不是文本。

阅读和写作难辅导,就像是恋爱难辅导一样,能感受到言外之意的人觉得过于easy了,不能感受到言外之意的人,沉重如山。


云山雾罩的文字世界

什么是言外之意?

这个问题需要转化为:当我们阅读与写作,我们大脑里发生着什么样的过程?

其实很多孩子不爱阅读,不是因为识字量不够,而是因为无法把文字翻译成头脑中充满吸引力的画面或者观念。

狐狸教小王子的第一条真理就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我们眼睛看不见的。”

在阅读和写作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看不见的东西。


还记得在脑科学家斯蒂芬·平克的著作中,他曾经问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学术问题:你能想象到某个思想,但是不用语言来表达吗?

他的结论是:不能。你所有能意识到的思想,都是用语言来呈现的。

人的思想是无形无相的,语言文字是有声有形的,因此人们可以用有声有形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和沟通无形无相的思想。这就是从上万年前到今天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追求。

这样也就明白阅读和写作的真谛了:

阅读,是尝试透过有形的文字,理解文字背后无形的思想。

写作,是尝试使用有形的文字,描绘头脑中无形的想象与思想。

言外之意,也就是透过可见的文字,看到背后不可见的思想。


这样就可以回到开篇的问题了:

为什么一些孩子读了很多书,但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却不够好?

其实是头脑中的思想空间不够大。

阅读和写作,不是从纸上的文字直接映射到纸上的文字。而是从纸上的文字,映射到头脑的思想空间,再从头脑的思想空间,映射到纸上的文字。

举个例子: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能勾起头脑中的画面:联想到孤独、悲伤、落寞的身影,在广阔而苍凉的风景里踽踽独行,将那幅画面想象出来,就有水墨之美。

如果再联想到历史长河中无数独行的文人侠客,从孤独的画面再想到孤独的人生,进而想到一个人在天地间的求索,上至天问、下至江海寄余生——就又有一种宏大而悲伤的美感建立起来了。

感受不到那画面,就体验不到那种文学美感。真的没办法。

好的文学,总是能用少量文字,激发读者大量遐想——当然是有遐想能力的读者。


表达能力有两个钥匙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问:景芳老师,平时看你的表达很流畅,是怎样锻炼出来的?

我说:大概有两个经验可以分享一下。

其一,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尤其是知识观点类书籍,我会读完一章扣上,然后从头脑里回忆一下这一章说了什么。差不多只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核心观点,细节暂时忽略。实际上很多章节的核心意思也就是一个观点,我就是要找到作者这个观点。

这样的读书习惯,让我有快速提炼的能力,跟其他人对话的时候,也能在对方洋洋洒洒一大段后,抓住核心观点,总结并理解对方的意思。这样能让我跟其他人对话的时候思路清晰。

其二,我属于头脑中自带虚拟屏幕的人。我在讲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在我眼前看见一个类似于大纲提词器之类的东西,我会自动生成有关这件事的一二三,然后讲话的时候能根据一二三来组织语言。而我之所以比较容易生成一二三观点,是因为逻辑训练。

经过这么多年数学物理的逻辑训练,我还是比较容易很清晰地勾勒出前因后果的逻辑线条,以及论证链。这样在做口头演讲和写作的时候,我会非常清晰地在头脑中列出大纲。

这两个经验,这位妈妈觉得有效、有助益。

我当时没来及说的是:对第一点,我当初还会有另一个习惯,了解到一本书或者一章节的观点之后,我会在头脑中设想一下我如何反驳作者。我会总结一下作者有几个主要论据,是否站得住脚。还会想一下,在作者的逻辑链条上,是不是有充分必要条件没弄清楚,或者偷换概念、忽略了更多可能性之类。

很多我想研究的课题,或者想写的文章题材,都是在这样与作者的隔空辩论中得来。

我目前给学生上课,有很多规律是一致的。


写小说的时候,有一个黄金律:矛盾出故事。

其实在做阅读理解和写论述文章时,也是一样的。找到文章中产生冲突和矛盾的点,对冲突和矛盾进行最强火力的思考,用逻辑猛攻,阅读深度和表达深度都能发生跃升。

论辩,是最高效的培养阅读深度和表达能力的方式。



写作的首要能力不是文笔

说到写作能力,父母和老师常常强调文笔,尤其是用优美华丽有文采的语言进行论述或叙述。

但文笔应该是写作的最后一层。

第一层,最内层,其实是文章的骨架,也就是有逻辑支撑的核心结构,小说和议论文都一样,逻辑为骨。

第二层应该是文章的血肉,也就是围绕在骨架周围的素材,或者情节构思。

第三层应该是文章的皮肤,也就是风格,是简洁有力,还是温柔细腻,是详细具体,还是旁征博引。

第四层文章的衣服化妆,才是文笔,在某些地方修饰得华彩一点,某些地方人物细节写多一些……

不讲结构先讲文笔,就像软趴趴一滩泥上画脸,华丽却诡异。


当我们带孩子读世界名著的时候,要怎样才能理解名著的好?

我曾带孩子理解人物角色的出身背景对人物的影响。

当时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是:

如果你很想去很远的地方,什么因素可能会阻碍你?

引用了《汤姆索亚历险记》《雾都孤儿》和《小妇人》章节,让学生对比汤姆、奥利弗和乔的远行计划,谁达成了?谁放弃了?他们要克服的障碍分别是什么?

单独读一本书,你并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儿。但是当我们把汤姆的乖顺调皮和奥利弗的走投无路放在一起对比,你就会赫然发现主人公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嵌入在他的背景中,自吹自擂的小捣蛋鬼和亡命天涯的孤儿,他们背后是美国富足的乡村生活和伦敦的险恶,在书中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入木三分。


还记得我在带学生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一章的时候,曾经提过:为什么一个不及格又满嘴脏话、一事无成的小混混,能成为很多读者很喜欢的人物?

答案很简单,就是:他的真实。

在第一章他去见老师告别的段落中,写到了几次觉得屁股下床板硬得不舒服、看对面老师衣衫褴褛感觉同情而不舒服;以及当老师拿出他的卷子还要大声朗读,他尴尬得脚趾要抠出大城堡,却又无法阻止;而后又写到他对于校长耽于社交的虚伪不舒服。这些感受都太有代入感了。真实得寒碜,真实得震撼。

通篇屎尿屁和粗口、毫无华丽辞藻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此之高,为什么?不是华丽文采,而是切入时代的骨髓。

如果不能剖肤见骨,既读不懂小说,也写不好小说。


说到写小说,就再回到开篇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不擅长写作?

这个问题,我想转化为它的反面:为什么有些作者读书并不多,却能写相当生动厉害的文学作品?

不怎么读书,还擅长写作的人,存在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之前大家听说过的一些知名作家,很多人在网络上质疑他们不读诗书,水平不行。

但实际上,这方面的误解相当多。饱读诗书根本不是能写小说的充分必要条件,很多饱读诗书的人,也只能成为一个无趣的诗书复读机。阅读量并不大的人,也有可能因为自身特质,成为非常有才华的专业作家。世界有时候,确实不太公平。

能进行流畅文学写作的人,具有什么素质呢?

一般分成三种,第一种超级敏感,第二种能言善辩,第三种想象力异常发达。

第一种人在生活里能敏锐地觉察一丝空气留下的触感、一抹气味引起的悸动、一个眼神暗示的惊涛骇浪。他们三言两语,就能写出人人写不出的精彩生活。

第二种人跟其他人聊天的时候,很容易用听起来无懈可击的逻辑,让别人跟着自己走。说话有感染力,容易找到其他人的逻辑漏洞,自己自带逻辑框架。

第三种人头脑中自带一个活跃的舞台空间,有很多角色自动上演故事。他们似乎能看见这些场景、人物、道具、奇异的情节发生,自己奋笔疾书以记录创意。

如果是先天具备这样的素质能力,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将来只要遵照本能进行写作,就可以写得很好,靠写作为生不太成问题。

如果先天这样的素质能力不是很强,后天是可以培养的。重点的培养方向就是对生活的细腻感知,或者锻炼逻辑思维,或者鼓励保有一个白日梦精神世界,然后再用写作方法引导,把细腻感知、抽象思维和瑰丽想象表达出来。


只可惜,我们的教育里,无论是对于阅读的思考深度,还是对于写作的空间引导,都太有限了,很难让学生成为有独特才华和深度的高手。

这也可以理解。我们国家的语文课,还是要照顾一般大众,让所有人脱离文盲状态,保证基本的词汇和句法理解,能达到工作应用的文字沟通水平,这也就差不多了。

具备顶尖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人,在人群中本来就是少数,也不能要求国家的教育体系只满足少部分孩子的需求。


因此,真正希望具备深度阅读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的学生,就需要在课外寻求拓展和好的导师指引。


围绕阅读的广阔的思考空间,以及,围绕写作的广阔的构思空间,这些看不见的空间才是决定一个人水平和高度的关键所在。

图源:Pexels、Pixabay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很赞哦!(76)

Baidu
map